1945年冬天,整个中国北方的气温打着拳头往下砸,可东北的战场上却是一片火烫。国共两党,几乎是拿命在赌这一局。谁能想到,这场旷世大战背后,还有一堆国民党高官们你争我夺、你防我抢的“宫斗戏”?一系列藏在战火硝烟下的矛盾,硬是把堂堂一支大军给搅得七零八落。为什么直接对敌就已经够难了,国民党内部还要上演“自己人难为自己人”?这场自相残杀究竟最后闹成了什么样子?
一场大战里,敌我分明很正常,没想到队伍内部也能掐得面红耳赤。杜聿明,蒋介石手里头的头号干将,被丢到东北承担最难的活,本想着带一帮兄弟一鼓作气把东北拿下。可谁知道底下的这些部队,一个个带点“江湖味”。看看13军军长石觉,出身“显贵”,打仗能打,但就是不买杜聿明的账。刚一上来,石觉就装起了保守派:“等援军来了再打。”杜聿明当场发飙,直接在众将面前把人怼得脸面尽失。你以为石觉会服软?人家行动敷衍,草草派了几个人意思意思。上头火了,下头更带刺,表面服从,心里头全都是小九九。关键时刻碰上硬仗,石觉推三阻四,结果打得兵崩将溃。这点小剧场,差不多把“同仇敌忾”变成了闹剧的代名词。
事情哪里会这么简单?石觉跟杜聿明算是开了头,后面一堆配角接着唱。有龙云手下的滇军,出了“五华山事变”后,整个云南帮都跟杜聿明结了梁子。一夜之间,龙云被赶出云南,滇军兄弟们心里那叫一个不爽——“本来打鬼子是热血青年,现在走东北都说我们是蒋委员长的羔羊!”到东北以后,滇军士气一落千丈,几乎人人心里憋着一股气。鞍海战役,滇军184师在困境中等着救援,可增援一拖再拖,眼睁睁丢了阵地。师长潘朔端索性把队伍拉去投了共军,这下滇军炸锅了,“杜聿明就是想整死我们!”将领曾泽生更是公开怼杜聿明,说他故意让滇军当炮灰。杜明解释:“战场局势复杂,得分散布防啊!”可滇军那点家底儿,分散了还能顶住?再厉害的部队都扛不住这倒腾。整个指挥系统仿佛一大锅粥,谁也指挥不了谁。
而新一军,原本是国民党里的“小金刚”,装备比别人好,士气也高。可孙立人这个军长出了名的“轴”,上级命令不爱听,喜欢自己拿主意。他跟杜聿明的矛盾,还得从远征军缅甸那会儿说起,一个主张翻山回国,一个坚持进印度救主力。不听话的兵,向来让大老板头疼,工作动不动就卡壳。到了东北,孙立人打完四平想休整,杜聿明催着他往前冲,两人争得面红耳赤。新一军磨磨蹭蹭,等到向长春推进时,早错过了最好机会。一个想快进、一个要暂停,整场仗就卡在这俩人的“掰扯”里。
让人觉得人生如戏的是,陈明仁,杜聿明的老同学,71军军长,表面是“人情牌”代表。老同学面子都给足,可人家就想着能不能有点更大的作为。可惜杜聿明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自己心腹的新六军、52军,把71军当看家护院的,陈明仁空有一身本事郁郁不得志。这几个军轮换着唱主角,最后全都一地鸡毛。
局势发展到这一步,战场表面还算“平静”,其实内部早就山雨欲来。你看上去杜聿明搞定了不同派系,将大军调度得有声有色,可底下的埋怨却越积越深。石觉这头,虽然还在前线,但耀武扬威的劲头不见了,基本是打一天算一天。滇军更不用说,派到东线守边防,士兵们一天天数着何时能熬完苦日子。新一军装备行头都没一样差,可内部却士气低迷。杜聿明表面维稳,实则各怀鬼胎的现象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。
反对的声音四起:“中央兵专吃香,咱地方兵永远是炮灰!”“杜聿明就是护着自己人!”这还不是一个地儿反,孙立人这号人物,明明属于中央派,也当面反水。等到1947年,杜聿明索性把新一军的矛盾和所有锅都甩到了孙立人头上,反映上去:“这人不好带!”结果,孙立人被调回南京当高官,自己人走了,杜老板还得维持整锅军队的团结。可事实却是,大家心里都明白,能干的精英一走,剩下的怨更大。
上头一层看似一团和气,底下的兵却都闷声叹气:“不是敌人太强,自己人斗到死了。”军队表面上还有统一,但谁都知道,一盘散沙撑不了几天。馆子门面很体面,后厨一团乱。这种假性太平,随时都会被一场大战彻底搅黄。
而就在自家人表面和谐、实际勾心斗角之时,突然一件让人傻眼的大事揭开了所有人的“遮羞布”。经年累月的挤兑、派系的倾轧终于在关键的战役里全面爆发。新六军、52军这些“自己人”被轮番拉去救火,各地东奔西跑、连续作战,从救火英雄变成了火力消耗品。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满肚子苦水:“我们不是铁打的,天天打仗都快榨干了!偶尔还得管别的军的家务事儿,真当自己是多面手?”结果人还没怎么休整,被严重磨损,新开岭、四平、临江……打完一场,元气没等恢复,又被推向下一个火线。
52军就更惨,新开岭一战丢了最硬的25师,“千里驹”一朝溃败,从此一蹶不振。明明是“招牌部队”,却被打得只剩空壳。杜聿明靠亲信,最后亲信反而先被拖垮。陈明仁的71军呢?原本就边缘化,只能看着人家上头“头破血流”,自己既想建功,也怕“填坑”,夹在中间连情绪都发不出来。
这场大战终于把一切推到台面上:国共对决不止,国民党自己早已“自废武功”。你争我夺不是为了同仇敌忾,而是在策略、资源、职位上内卷到极限。老蒋下达统一指挥,却指挥不了个人心怀鬼胎。兵力再多、装备再好,斗到最后也被庙堂上的权斗慢慢消耗光。整个战局就像是烧到顶点的锅,满墙是裂缝随时会炸锅。
外表上,因“调人”、“安抚”而略有“平静”,实际下最大危机悄然酝酿。新六军、52军本已经打残,各路兄弟各怀心思。陈明仁的71军彻底被边缘化,成了后勤部队。滇军心气早丧,养精蓄锐变成了消极怠工。人人表面恭顺,实则绷着一根弦。东边打仗西边不理,西边拉架东边观望。敌军的进攻越来越凶,国民党大军内部却越来越像一锅水煮散沙。
新障碍也冒了出来。孙立人走了,“特立独行”治不了新一军的军心涣散。石觉心灰意冷,驻扎热河,根本不想管外头的风风雨雨。各部之间的矛盾不仅没缓和,反而因为失去几个制衡角色变得一发不可收拾。“你不鸟我,我就慢慢耗着。你不救我,我管好自个地盘。”大家合心办坏事,分心做不了事,东一榔头、西一棒槌,打的都是稀碎。
派系分歧变本加厉。中央军的觉得地方兵不行,地方兵看中央军就是“摆样子”。无论调兵还是布阵,没人肯服从,反而各自为营。原本对抗共军的主力变成了你拖我、我坑你的“大乱斗”。真正的危机,从来都不是别人打上门,而是整支庞大的军队在自家窝里自溃、瓦解。这场内耗,不用强敌外侵,就能自己把阵势弄垮。
说到底,国民党东北溃败不是输在兵器,不是败给对手的智商,而是被自家人的算计给耗死的。看这些将领们的故事,表面个个意气风发,背后全是拥兵自重、护着自家碗里的饭。你说杜聿明牛?他的手下多半觉得他一肚子城府,凡事只照顾“心腹”。你问石觉、孙立人、陈明仁,他们在记录里都不忘“友情提醒”一下,这位上头的老板其实并没什么过人之处,全靠手段、派系才上位。滇军将领把仇记一辈子,新一军却把“老官僚”(指杜)当成拖后腿的大爷,71军则一边执行命令一边吐槽被边缘化。
照这路数,难怪彼此中伤后,最后还要在回忆录里掀老底——你没本事、他没脑子、我只有忠诚受委屈,谁比谁都冤枉。和和气气的时候虚情假意,狠起来那叫一个下手不留情。“各为其主”的热血,最后变成“各自为营”的泥潭。不轮到你死,就是我活不了。堂堂大军,就是在这种互不信任、互不支持里,彻底崩盘。也难怪历史往后看,大家都把失败归结成一句“外部压力,内部失控”。如果说杜聿明管军真的能平衡得了各方,难道东北会败得这么惨?嚯,说得比唱得还好听,可惜历史根本信不过这些表面“团结”的说辞。
都说国民党在东北失败,“外强中干”只是表面,真正的根子其实在窝里横!如果杜聿明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“力挽狂澜”,那怎么满手的嫡系到头来还闹得七零八落?反过来看,要真是孙立人、石觉、滇军这些都“难管”,那凭啥别的地方当年能合力抗日、战无不胜呢?是不是光靠“派系”和“忠心”这两把刷子,就能解决大局?你觉得这场自家人的“宫斗”,到底是个人能力问题,还是体制病太深?欢迎留言掀桌子,说说你怎么看军队败亡根子的。
鼎泽配资-线上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论坛官网-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