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门诊上,每天都能碰到拿着检查报告愁眉苦脸的患者:“王医生,我查出胃息肉了,是不是必须手术啊?”每次我都会仔细翻看报告,其实很多息肉还没到非切不可的程度。行医30多年,我始终觉得,息肉调理对了路子,不一定非要动刀。之前接诊过一位40岁左右的患者,单位体检时查出胆囊多发小息肉,最大的0.5厘米。他一听要可能要手术,当场就慌了,说自己胆子小,怕术后恢复慢,更怕切了以后再长。我详细问了他的情况,平时总觉得右上腹隐隐作痛,吃点油腻的就腹胀,舌头伸出来一看,舌苔又厚又白,边缘还有齿痕——这明显是脾虚痰湿重,痰湿在胆囊里越积越多,慢慢就凝成了息肉。针对他的情况,我给开的方子核心就三味药:生牡蛎、浙贝母、玄参。这是我从古籍里的消瘰丸化裁来的,根据息肉的特性调整了用量,这么多年用在胆囊、胃、肠息肉患者身上,效果都挺实在。为啥把生牡蛎放在首位?这味药自带“攻坚”的本事。它长在深海里,沾了海水的咸寒之气,中医讲究“咸能软坚”,息肉本质就是痰湿和瘀血缠在一起,时间越长越顽固,生牡蛎的咸味正好能软化这些结块的痰湿。这里必须提醒一句,生牡蛎和煅牡蛎差别大了去了。煅过的牡蛎质地酥脆,主要用来收敛止汗、中和胃酸,比如胃酸过多烧心的患者,我常会用它配海螵蛸。但治息肉就得用生牡蛎,要的就是它那股“破”劲儿,先把痰湿结块戳破,后续才能慢慢化解。光有“破”的还不够,得配上浙贝母。这味药对付黏稠的痰湿特别拿手,能直接把聚在一块的痰液化开,就像给息肉“松松土”。最后加上玄参,它是“调和”的关键。一方面能养阴清热,防止痰湿在体内郁积化热;另一方面能滋阴润燥,让身体里的津液动起来,从根源上减少新的痰湿生成,避免息肉复发。这三味药搭配起来,生牡蛎“破坚”,浙贝母“化痰”,玄参“调体”,就像先敲碎坚硬的石块,再慢慢把碎石融开,一层层瓦解息肉。上周这位患者来复诊,B超显示息肉明显缩小,他说现在右上腹不疼了,吃点油腻的也不胀了。我让他再坚持喝一个月巩固,毕竟息肉复发的根儿在体质,只要把痰湿体质调好,就能从根本上防住息肉反复。其实不管是胃息肉、肠息肉还是胆囊息肉,大多和痰湿瘀堵有关。很多患者不想手术,又怕息肉变大,不妨从调理体质入手。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用药剂量和配伍得根据具体症状调整,千万不能自己随便抓药喝。行医这些年,看着患者的息肉慢慢缩小,症状减轻,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。息肉不可怕,找对方法、调好体质,就能把它“磨”没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鼎泽配资-线上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论坛官网-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